东莞,这座毗邻广州和深圳的南部城市,近年来的增长速度,让人惊叹。
要知道,这座城市仅仅用了40多年,就成长为人口突破千万、GDP突破万亿的“双万之城。
那么,“双万之城”之后,东莞将如何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?近期东莞市的一系列行动,正在给出答案。
优化产业空间资源
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,对于制造业重镇东莞而言尤为如此。如今,东莞工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9,其中制造业占GDP比重达54%。
因为企业集聚,出口众多,东莞更是有了“世界工厂”的美誉,所谓“东莞塞车,全球缺货”——全球每3件玩具、每5部手机就有1件出自东莞。
当下,东莞共有21万家工业企业,1.3万多家规上企业,超9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、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,扎实的制造业基础,构筑起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。
但目前东莞开发强度已接近“天花板”,增量资源“捉襟见肘”,且产业空间“肌理”零散低效,村镇工业区“星罗棋布”,空间资源成为东莞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。
事实上,早在2019年,东莞就启动了以“拓空间”为主线的战略部署,通过整备收储、“工改工”拆除、存量盘活、提容等多种方式拓展了一大批土地空间,承载了一大批重大优质项目。
如今,东莞继续一方面瞄准存量低效用地,统筹联动增量和存量空间,并多渠道拓展连片、优质产业用地,建设起一批现代化工业产业园。
另一方面,在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时,打造“产业-空间-开发运营”三位一体规划建设,以产业为基础,打造生态宜人、环境优美、现代产业集聚、生产生活集中配套、运营服务水平高的“产业社区”,从而吸引优质产业快速落地,持续保障产业与城市发展空间。
2023年,东莞“拓空间”再迈上新阶段,为实现产业空间“从零散到集聚”、“从无园到有园”、“从传统到现代”的全面转变,已在全市范围内谋划了60个现代化产业园区。为加快招引龙头企业、领跑产业新赛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重点培养“专精特新”企业
营商环境的好坏,是企业和企业家投资时最为看重的部分。2024年,是东莞的“投资年”。而想要吸引优秀企业投资,营商环境是关键。
去年以来,东莞已针对营商环境接连出台多份相关文件,争创一流营商环境。而东莞此前发布的《关于加快打造与广深一体化的营商环境行动方案》,更是在营商环境上主动对标广深。
据悉,未来东莞还将出台全市政法系统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,推动形成主体平等、竞争有序、监管到位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。
一方面,东莞将全面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,依法查处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违法犯罪活动,发挥信用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作用,同时加强企业破产工作协调,优化破产流程,提高破产案件审判效率。
与此同时,智慧法院、数字检察、“互联网+公安政务服务”等建设也将继续深化,使得科技更好地为政法赋能。
此外,东莞将建涉外法律服务供需平台,成立“涉外法治研究会”,以法治力量护航东莞对外开放之路。
而在加大招商之外,东莞也加强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力度,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。
东莞制造业产业链齐全、层次丰富、基数庞大,拥有市场主体167万户,工业企业22万户,规上工业企业超1.4万家,数量位居全国前列,拥有培育优质企业的扎实基础。
为此,东莞已先后出台《东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》《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》《东莞市加快培育发展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的若干措施》等多项措施,撬动财政资金近3亿元,为处于各发展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赋能。
具体扶持办法上,不仅按照“储备一批、培育一批、提升一批”的原则,构建梯度分级培育格局;还建设起“专精特新”产业园区,保障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空间;同时引入资本要素,引导银行推出“专精特新”企业专项贷款,为企业融资发展、并购、上市等提供资本支持;同时,政府每年安排不超过300万元经费,专项用于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培育。
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,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
如今,“科技”、“创新”已成为新的时代主题,这对制造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而东莞松山湖高新区(科学城)目前已形成的优势创新产业集聚,成为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能极。
这里不仅形成了以华为公司为龙头的千亿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,且以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;以航空航天、高端装备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以及以新能源、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。园区已拥有7家上市企业、27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、13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,拥有千亿元企业1家,百亿元企业7家,50亿元企业4家,10亿元企业20家,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39.7%,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86.1%。
而且松山湖高新区科创资源集聚。先后建成中国唯一、全球第四台散裂中子源、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,散裂中子源二期、先进阿秒激光力争今年动工建设。以国家实验室标准建设的省实验室—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投入使用。现有广东医科大学、东莞理工学院等四所高校;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8家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55家,全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3.4%。
更有东莞市高层次人才在松山湖集聚,现有各类国家级人才84名,其中双聘及外籍院士21名,省级创新科研团队28个,博士工作站29家,本科学历以上人才占比48%。有效发明专利累计11989件,PCT专利申请1640件,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。
而未来,聚焦“产业科技”这一关键,东莞计划再通过重大科技项目牵引、科技成果转化、卓越工程师培养、科技创新体系增效四个方面实施“四大赋能行动”,以加快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。
不仅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,统筹推进科技成果的落地服务工作,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样品、再到产品的关键环节;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,聚焦工业软件、智能制造、集成电路、新材料4个产业领域组建创新中心,加快工业软件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培养,年内计划引进500名研究生来莞联合培养;还准备依托现有资源,对创新领域进增效赋能——如依托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,加快研究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,聚焦工业算法模型,争取率先在PCBA领域实现突破。
而针对当下制造业普遍面临的数字化转型难题,东莞也早有行动。
近年来东莞已相继认定了松山湖、南城2个市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,松山湖光大We谷、中集智谷、国际金融创新园,南城天安数码城、南信产业园等5个市级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。
2023年,东莞数字化转型成功再上台阶。
为了深化园区的数字化服务能力,东莞政府计划进一步出台软信产业发展扶持政策,在人才培育、产业招商、空间拓展等方面梯度支持企业发展;不断完善交通、人才公寓、融资服务、能力培训、技术咨询等公共服务资源建设;招引行业优质企业资源,第一批58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已在园区落地,为数字化转型供需双方建立起对接桥梁。
除此之外,东莞利用已有的产业效应,大力打造华为、SAP两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,使得华为、SAP两大赋能中心2022-2023年运营年度新增服务312家本地制造业企业,实现营业收入2.36亿元,其中生态伙伴合作赋能营收占比超62%,赋能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强化。
数据显示,2023年度,东莞新推动了1216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,并新增推动150多家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工厂(车间)建设。
据悉,接下来,东莞还将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为契机,以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、增强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能力为抓手,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“小灯塔”企业,培育一批优质的数字化服务商,开发集成一批“小快轻准”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,通过示范带动、看样学样、复制推广,引导和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,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,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
借力跨境电商,助力企业品牌出海
数字化浪潮下,跨境电商迸发增长新态势,已成为对外贸易发展新蓝海。
而东莞作为全国制造业重要基地,拥有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丰富的产品资源,在跨境贸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自2018年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以来,东莞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从2018年的370.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907.2亿元,年均增长率达19.64%,稳居全国前列。
据悉,为了让更多东莞制造企业品牌出海、货通全球,助力东莞制造“扬帆出海”,东莞市继续鼓励传统制造企业转型跨境电商,推动发展“跨境电商+产业带”,探索跨境电商的新模式、新路径。
一方面,充分发挥货源地的优势,全面对接国内外重点电商平台。
目前,京东、菜鸟网络、拼多多“泰穆”等国内重点电商平台均已先后在东莞建设重点项目。同时,东莞还在积极协调拼多多(泰穆)与港务集团对接,探索于综保区建设拼多多退货仓业务,进一步帮助本土产业完善电商服务链,扩大效能。
另一方面,大力推动传统制造应用电商平台拓渠道。
2023年,东莞市深度对接拼多多“泰穆”、希音、亚马逊、Ebay、阿里速卖通等电商平台,以“电商促发展”为主题,面向全市企业举办了约111场平台招商会、采购会产销等电商交流活动,其中,联合拼多多(TEMU)于12月27日举办“TEMU东莞行业对接大会”活动,吸引了近600家企业代表到场参加,新增102家企业登记入驻,助力传统制造探索出海新路径,实现转型升级。
除此之外,东莞市政府也鼓励电商龙头企业通过先发优势,逐步引领带动更多传统制造企业应用电商转型升级。比如,尚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跨境电商销售额近16亿元,从零打造自营品牌30余个,带动近100家传统制造企业打开美国线上市场;长河网络,以自建独立站形式整合打造北美家具产品分销平台,2023年出口额达4亿美元,带动30多家制造企业打开美国家具线上市场。
不止如此,2023年以来,东莞与华为云共同探索建设东莞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示范项目,引导制造业企业应用数字技术建设独立站。据悉,该项目目前已初步圈定22家企业,其中具备标杆潜力11家、重点培育11家,旨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,引导全市传统制造企业跨境出海、货通全球。